南平市5家实体书店获27万元扶持资金
[21]《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荀子很重视审美对象及其选择,在他看来,好的音乐能感发人的善心,坏的音乐则能使人迷狂,如何进行选择、辨别,正是心智的作用。他认为,任何美的感受,都是情感与对象的统一即情景合一的结果。
朱熹进一步把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统一起来,所谓天理流行[40]之理,是审美原则与道德原则合而为一的宇宙原则,道德直觉和审美体验只是从不同方面去实现罢了。道虽然在有形的天地万物之外,但又在天地万物之中,思道者则必须在天地万物风云变态之中才能体会出道的意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源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手四海。不过,所谓本体之乐,并不是离开七情之乐,倒是在七情之中。[48] 本体之乐是真乐,七情之乐是感性之乐,但真乐虽不同于七情之乐,却又在七情中体现,七情之乐虽不是真乐,却又是真乐的流行表现,这就是他的体用一源说。
真乐与七情之乐的关系,就如同真己与形体之我(所谓躯壳)的关系一样,真己就是心性,就是天理,也就是良知,而形体我则是感性的,具体存在的,虽然如此,真己何曾离着躯壳?[49]真乐也是一样,它作为本体之乐,是天人一体、内外一体之乐,但它只能在具体的七情中表现。[60] 所谓不可离,是说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生,情不是纯粹主观的情感,景也不是纯粹客观的存在,情是景中之情,而景是情中之景。孔子弟子曾子临终时也体验到天的神圣性,连声说启予足,启予手,而今而后吾知勉夫。
所谓天理,就是天所具有之理,并没有什么神秘,说到底,就是一个生。因此,如何对待自然界,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人类所有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提要】天人合一论所说的天,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宇宙自然界,中国的哲人们都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但是,对前现代的传统的某种回归,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标志。
那里指什么?就是天即自然界。孔子并没有将天视为上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同人类中心论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位儒家程颢说,人与万物都只是一般,又说与物同体,因为人与万物都从那里来。他所说的世界宗教,显然是指基督教那样的一神教。今天,还有许多人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仍然受这种思维方式的束缚,认为自然界对它自己创造的东西是盲目的和无意识的,他们虽然承认要保护动物的多样性,但又说不应当由此将自然神圣化。
人既然是天之所生,人的天职和使命就是实现天心,且只有人才能实现天心,这就是天无心,以人心为其心。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伴侣,因为人与万物都以乾坤天地为其大父母。这种进步越是快速,生态危机就越是严重,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的高贵不在于别处,就在于负有一种特殊使命,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
中国的哲人们都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而不是外在的关系。人也追求无限,人也有创造性,但这一切都来自天,而又回到天。
附录: 【提要】人类和人类社会被认为是不断进步的,这种进步是能够用经济指标、数学统计等方法测量的,但它是以人类中心论为前提的。中国的天人合一论既不是萨满教那样的万物有灵论,也不是基督教那样的一神教,但它不仅具有哲学的理性精神,而且具有非常明确的生态意识。
天人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内在的联系,即目的性关系。如果人只是经济动物,只受欲望驱使,人类的技术进步只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而没有任何神圣感,那么,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就成问题了,人类的尊严也就成问题了,那可真是漆黑一团,物欲横流(吴稚晖语)的时代了。上帝创造了自然,就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更何况上帝已经死了。所谓天人之际,不只是指边界、边际,其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即目的性关系。这不能理解为通常所说的自然主义,也不是万物有灵论或自然神论、泛神论,而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自然目的论。[2] 作者持后现代的观点,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主张对前现代的精神文化采取尊重的态度,吸收其有价值的成果。
那么,人与万物是不是没有任何区别?当然有区别。萨满教确实有天人合一的精神,但完全是神秘主义的,中国的天人合一论同萨满教的关系,则是古典哲学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中国哲学并不承认有超自然的目的,但也不认为只有人才有目的。天人合一论是不是反科学、反理性?或者说,是不是只有进入后现代社会以后才有意义,在现代社会或现代化的过程中则毫无意义,甚至是一种阻力? 对于现代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应当给于足够的重视,而科学的认识功能,永远是有价值的。
所谓天德,是指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即天地之大德曰生。施其爱于人类与万物,既是自然目的的实现,也是人性的完成。
但说到神圣化或神圣性的问题时,我们认为,人类生活如果没有神圣感,没有神圣事物的存在,那将是非常悲惨的。至于孔子所说的天生德于予,孟子所说的良贵天爵是天之所与我者,就更加清楚不过了。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如此。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真正家园,是人类精神的归宿地。
不仅是物质欲望的满足,而且是生活意义的追求。只有重新思考并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对自然界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这种单向思维转变到人类对自然界负有伦理责任、道德义务这种整体思维,才能实现人类的健康发展,这也就是德性与智性的统一、权力与义务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所谓天命,则是自然界目的性的表示,其实现则为人的德性,即天命之谓性。* 这是蒙培元先生亲撰的本文提要。
在现代技术带来严重生态危机并威胁到人类生存的今天,就更加需要反思,如何解决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伦理、自然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科学范式的转换。天之所以为天,就在于生,在于行,不仅不需要言,而且不可能有言,因为它不是人格化的神,它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
中国哲学所说天命之谓性,是有深刻内涵的哲学命题,也是天人合一论的最基本的内容,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体验。人难道仅仅是经济动物或者仅仅是会认识的动物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既然不承认上帝的存在,也不承认人的自律完全出于意志,那么,还有没有神圣性?如果有的话,又来自何方?在中国哲学看来,只能来自天,即自然界。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未来吗? 人类中心论的科学技术范式,已经和正在带来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这种危机具有毁灭性,与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具有同样性质。人的使命就是实现天心,而且唯有人才能实现天心,这就是天无心,以人心为其心。
所谓天道,是指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过程及其秩序,即天秩天序。人固然有目的,但人的目的来自宇宙自然界的目的性,这就是人心以天地之心为其心,中国哲学所说的天心、天命,都是目的性范畴。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天人合一 。它不是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但事实上,人的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但孔子对天又十分敬畏,以知天命、畏天命为其哲学的重要内容。
评论列表